成都的“中国女鞋之都”——金花,为何如今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繁华

发布时间:2025-04-10 06:18  浏览量:7

你曾经有没有去过金花鞋都买过鞋呢?

曾经金花的西部鞋都可谓人声鼎沸,我之前也去逛过,买过皮鞋,确实性价比要略高一些。

但是最近去发现如今的“西部鞋都”已经名存实亡,再也没有曾经的繁华。

成都金花镇曾是西部鞋业版图中的耀眼明珠。2002年,武侯区斥资10亿元在金花镇与簇桥乡一带规划建设“西部鞋都工业园”,计划通过规模化生产整合成都鞋业资源,打造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。园区一期工程迅速启动,吸引了双星、古奇等本土企业与奥康、华峰等沿海品牌入驻,一度被视为中国鞋业版图中足以抗衡温州、广州的新兴力量。

然而,二十余年后的今天,金花镇的“鞋都”光环已逐渐褪色,其兴衰轨迹折射出传统制造业转型的阵痛。

金花镇的鞋业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后的作坊式生产,2002年的工业园建设标志着其进入规模化阶段。政府以土地成本价、规费减免等政策吸引企业,并提出“武侯建都,周边建园”的战略,试图通过产业链整合提升竞争力。

至2006年,武侯区被授予“中国女鞋之都”称号,区域内聚集了1300多家制鞋企业,年产皮鞋过亿双,从业人员超10万,出口市场初具规模。

然而,繁荣背后暗藏危机:企业多以贴牌加工为主,品牌附加值低;土地成本上升与环保压力促使部分工厂向龙泉、崇州等郊县转移,产业聚集效应逐渐弱化。

金花镇的衰落并非孤立现象。2006年,重庆璧山县以更明确的产业定位获评“中国西部鞋都”,通过技术升级与出口渠道拓展抢占先机,而成都鞋业却因内部分散、创新乏力陷入被动。

与此同时,成都城市扩张加速,金花镇所在的武侯区土地价值攀升,工业用地逐渐被商业与住宅开发取代。2019年,金花镇仍保留着以女鞋批发为主的市场,但产业规模与影响力已大不如前,仅存的鞋厂零星分布,难以形成集群效应。

金花镇的没落映射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普遍困境:依赖低成本扩张的模式难以适应城市升级与全球化竞争。反观同期崛起的郫都高新区,通过聚焦智能制造、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,成功转型为西部创新高地。金花镇的案例警示,传统产业需以技术升级与品牌化为核心,而非固守低端代工。正如璧山鞋业通过“七中心”建设提升附加值,成都鞋业若能在设计研发、数字化生产等领域突破,或可重拾竞争力。

注:部分图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,谢谢!

外部推荐